01了解孩子的學習需要層次孩子進入學校後,學習情況的好壞成了父母最關心的話題。很多父母從來不輔導孩子的作業,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卻想通過一次次的物質獎勵去讓孩子達到想要的目標。
通常情況下,這種做法是會失敗的。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只是一個很表象的事情,裡面深層次的原因有很多,一些父母想偷懶跳過深入了解這一部分,只願意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手段去讓孩子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註定是不會如願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我們可以簡單地用馬斯諾的需求原理來了解一下孩子的學習需求。1、生理需求在一些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家庭里,尤其是重男輕女的多子女家庭中,一部分孩子的學習機會是很少的,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生存問題。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成績不好,首先要解決的可能更多是他們生活上的困境。還有一種特例就是這個孩子成績特別好,但是家庭情況特別困難,那麼他努力讀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上的困境,比如得到獎學金或者某項資助,能更好地減輕家庭負擔。2、安全需求一個孩子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回家就會被暴打,長此以往,那麼他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學習成績之上的,這樣的孩子不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只會感受到恐懼和不安。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解決這個階段的學習問題,首先不要粗暴地對待孩子的學習結果,而是要更多的給予鼓勵和幫助,仔細地去了解孩子的學習困境是什麼。3、社交需求在一個班集體中,會不自覺地按成績劃分成一個個小集體。一般成績好的同學更願意找成績相當或者比他成績更好的同學玩,而成績較差的同學也會天然避開成績很好的同學,因為共同語言可能較少。
那麼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社交的需求。我們說按成績將孩子分為三六九等是不好的,但是在一個班級裡面,孩子會自然地通過成績的高低去選擇自己的社交圈,這個並不是外力強制的。4、尊重需求當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的成績很好的時候,會收穫大量的讚美和表揚,不僅有來自老師和同學的,而且還有父母和長輩的。那麼他就會將這種需求轉化為更強的內驅力,因為在他看來,成績好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5、自我實現需求在這五種需求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為高級的,也是最強的內驅力。當一個孩子內心是穩定平和的,外在生活條件是基本富足的,他的學習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喜好,是源於自己的對於知識的渴望。
這種孩子會清楚明白自己的學習目的,並為之付出努力。大多數我們看到的學霸都是這一類型的,他們目標清晰,學習規劃有條理,他們讀書因為他們要以此來實現自我價值。
當然,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處在最高的一層學習需要,但是要如何用一些外部的獎勵措施來促進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呢?那麼首先家長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激勵措施的陷阱?02什麼是激勵措施陷阱?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寫的《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一書中曾提到,激勵陷阱指的是所有那些背後隱藏陷阱的獎品、獎勵或者強化行為,它們的結果大多適得其反。
既然是激勵陷阱,那麼我們日常生活中肯定無可避免的常犯,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有哪些表現?1、表示不滿的強化行為比如當孩子把玩具都收拾好了,這個時候期待父母的表揚,可是父母說的卻是:"你把這些都收得挺好,但是我都叫了你三次了。"
本來孩子完成的是一件正向行為,期待著父母的誇獎,但是父母在肯定這種行為的同時又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那麼在孩子看來,這樣得到的結果就不是獎勵,不僅不會產生愉悅,反而會感到沮喪。
當父母再三催促孩子完成某事時,如果孩子最終還是完成了,那麼父母在最後肯定的時候,就不要加入自己的不滿情緒,真誠地去肯定孩子的正向行為就可以了。2、表達責備或提醒過錯的強化行為孩子拖沓是父母經常遇到的難題,我家的小侄女每天早上都會讓她媽媽因此而崩潰。一天,她起得很早,穿了衣服,吃完了早餐,等著搭我的車出門。結果她媽媽來一句:"恩,你今天表現得很好,不像以前那麼不聽話了。"
你想,這樣的話算是激勵、肯定嗎?這時孩子根本不會覺得這是一句表揚,感受到的只有言語間的責備。之後也再沒看她起那麼早了。
我們在肯定孩子時,不要翻以前的舊賬,除了強化他們的負面情緒,沒有任何益處。3、表達責任義務的強化行為我的寶寶三歲了,吃飯的時候總是要喂,當我鼓勵她自己吃完時,家中的長輩有時會多加一句:"寶寶太棒了,以後也要自己吃完才行啊!"這時孩子會立刻探測到這不僅僅是一句表揚,而且還對她提出了要求。於是乎,她下次還是會照常要喂飯。
當大人在鼓勵孩子做某事時,最好是純粹地去肯定孩子正向的行為,發自內心的表揚,不附加任何批判和責備,這樣在孩子的大腦中才會將這種正向行為和激勵聯繫在一起。
如果父母總是用這種激勵陷阱,孩子將會體驗到一種疏離感,覺得父母的愛與肯定是有條件的,並且難以達到的,這樣不僅不會促進孩子的正向行為,反而會讓他們沉溺於自己的不良行為和習慣,慢慢變得麻木。
那麼在知道什麼是激勵陷阱之後,最為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強化去激勵孩子的正向行為呢?03如何避開激勵陷阱,更好地強化孩子的行為?第一,父母做好榜樣
每一個孩子都是從他的父母身上去習得如何各種行為能力。比如當孩子觀察父母如何說出自己的名字時,孩子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迴路就開始想像自己的嘴唇和舌頭的位於相同的位置。
當孩子看到父母沉著冷靜地解決問題時,那麼他的大腦也會想像自己的也是這麼做的。這就像一面鏡子,看到什麼就反射什麼。
如果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就要給孩子提供可以模仿的好的行為榜樣。如果一個孩子從父母那裡聽到的都是悲觀的言論,那麼無論多麼努力的培養他們樂觀的態度,結果都會收效甚微。
因此,如果你覺得孩子應該享受生活並且保持快樂,那麼請開始享受生活給你帶來的各種美好時刻。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有責任做好孩子的學習榜樣,在做好榜樣的同時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提升自己,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
當然,做更好的自己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展示自己完美無缺的一面,沒有人可以做到盡善盡美。我們盡量不要隱藏,是什麼樣子就表現出什麼樣子。孩子同樣需要學習怎麼去處理負面的情緒。
第二,強化積極行為
強化意味著獎勵,當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後,我們可以給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作為獎勵。當孩子感覺到被獎勵時,在大腦的控制區域會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
多巴胺會讓孩子將已經完成的行為和滿足感聯繫起來,這種愉悅的感覺會促進孩子更多做出正向的行為。
剛剛我們講到了獎勵機制中的陷阱,作為家長,我們再避開那三種激勵陷阱的同時,還要注意以下三點:1、盡量不要物質獎勵,以情感獎勵為主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家長說:"你這次考得好,爸爸就給你買模型飛機。"所有的物質獎勵都是家長能想到的最便利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恰恰是最不可取的。
因為當你給予孩子物質獎勵的時候,其實是在傳遞一個信息:一切都是可以用物質和金錢來衡量的。
在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寫的《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的書中,關於物質獎勵的描述是這樣的:
如果孩子表現良好,你給他買一個玩具作為獎勵,他就會認為擁有物質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價值,這樣當他大一些的時候,就需要擁有很富哦的東西才能感到滿足。
如果你認為你的兒子或者女兒將來不太可能成為百萬富翁,並且無法做到隨心所欲地購買任何讓他感覺特別或開心的東西,那麼你現在的做法很有可能正一步步把你的孩子推向低價值感和不快樂的人生角色中去。
即使你確定你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會生活優裕,使用物質獎勵仍然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因為這種獎勵會使孩子的學習正向行為的速度更慢一些,並且使他無法理解親情或互助的價值。
所以我們在選擇獎勵方式上一定要慎重,相對於物質獎勵,花時間去陪伴孩子,可能會讓孩子收穫更多。在選擇獎勵時,我們還要多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對於一些孩子而言,最好的獎勵也許是和父母一起遊戲或者一起閱讀。2、獎勵一定要及時我們都知道,做出行為與得到獎勵的間隔時間越短,獎勵就越有效。因為我們的大腦會迅速的將這兩種行為關聯起來。
如果你的孩子乖乖地將玩具收好,而卻遲遲得不到肯定,則會大大削弱他們再次積極主動收拾玩具的動力。
當然有時立即給予獎勵並不容易,我們還可以試著將目標分解,分多次獎勵作為回報。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一個星期,那麼我們可以做一個表格,每次孩子完成任務後就在表格中畫一個笑臉。
這樣一來,我們不但可以讓孩子在每一次正確的行為之後感受到被認可,而且還可以幫助他把這種滿足感分解成一個個更小的、更容易實現的小幸福。3、當孩子比過去做得更好時一個孩子的成績從60分提高到70分也許不難,但是要從80分提高到90分就相當困難了。但是只要我們孩子有所進步我們就要及時地予以肯定。
如果一個人能一夜之間改變,那真的是太好了,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何況是孩子。
不論是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時間一點一滴地去引導去積累。只要孩子有所改變或者進步,我們都應當予以鼓勵,而不是附帶著指責或者更多的義務。
寫在最後當我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者是行為習慣很差的時候,家長不要粗暴簡單地去對待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和關心,跟他們一起去解決,一起去成長。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我們自己的一次成長。讓我們學會正確的獎勵機制去不斷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讓他們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逆境。
孩子成績不好,想要通過激勵機制改善,千萬避開這三種激勵陷阱
01了解孩子的學習需要層次
孩子進入學校後,學習情況的好壞成了父母最關心的話題。很多父母從來不輔導孩子的作業,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卻想通過一次次的物質獎勵去讓孩子達到想要的目標。
通常情況下,這種做法是會失敗的。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只是一個很表象的事情,裡面深層次的原因有很多,一些父母想偷懶跳過深入了解這一部分,只願意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手段去讓孩子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註定是不會如願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我們可以簡單地用馬斯諾的需求原理來了解一下孩子的學習需求。
1、生理需求
在一些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家庭里,尤其是重男輕女的多子女家庭中,一部分孩子的學習機會是很少的,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生存問題。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成績不好,首先要解決的可能更多是他們生活上的困境。還有一種特例就是這個孩子成績特別好,但是家庭情況特別困難,那麼他努力讀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上的困境,比如得到獎學金或者某項資助,能更好地減輕家庭負擔。
2、安全需求
一個孩子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回家就會被暴打,長此以往,那麼他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學習成績之上的,這樣的孩子不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只會感受到恐懼和不安。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解決這個階段的學習問題,首先不要粗暴地對待孩子的學習結果,而是要更多的給予鼓勵和幫助,仔細地去了解孩子的學習困境是什麼。
3、社交需求
在一個班集體中,會不自覺地按成績劃分成一個個小集體。一般成績好的同學更願意找成績相當或者比他成績更好的同學玩,而成績較差的同學也會天然避開成績很好的同學,因為共同語言可能較少。
那麼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社交的需求。我們說按成績將孩子分為三六九等是不好的,但是在一個班級裡面,孩子會自然地通過成績的高低去選擇自己的社交圈,這個並不是外力強制的。
4、尊重需求
當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的成績很好的時候,會收穫大量的讚美和表揚,不僅有來自老師和同學的,而且還有父母和長輩的。那麼他就會將這種需求轉化為更強的內驅力,因為在他看來,成績好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5、自我實現需求
在這五種需求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為高級的,也是最強的內驅力。當一個孩子內心是穩定平和的,外在生活條件是基本富足的,他的學習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喜好,是源於自己的對於知識的渴望。
這種孩子會清楚明白自己的學習目的,並為之付出努力。大多數我們看到的學霸都是這一類型的,他們目標清晰,學習規劃有條理,他們讀書因為他們要以此來實現自我價值。
當然,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處在最高的一層學習需要,但是要如何用一些外部的獎勵措施來促進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呢?那麼首先家長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激勵措施的陷阱?
02什麼是激勵措施陷阱?
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寫的《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一書中曾提到,激勵陷阱指的是所有那些背後隱藏陷阱的獎品、獎勵或者強化行為,它們的結果大多適得其反。
既然是激勵陷阱,那麼我們日常生活中肯定無可避免的常犯,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有哪些表現?
1、表示不滿的強化行為
比如當孩子把玩具都收拾好了,這個時候期待父母的表揚,可是父母說的卻是:"你把這些都收得挺好,但是我都叫了你三次了。"
本來孩子完成的是一件正向行為,期待著父母的誇獎,但是父母在肯定這種行為的同時又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那麼在孩子看來,這樣得到的結果就不是獎勵,不僅不會產生愉悅,反而會感到沮喪。
當父母再三催促孩子完成某事時,如果孩子最終還是完成了,那麼父母在最後肯定的時候,就不要加入自己的不滿情緒,真誠地去肯定孩子的正向行為就可以了。
2、表達責備或提醒過錯的強化行為
孩子拖沓是父母經常遇到的難題,我家的小侄女每天早上都會讓她媽媽因此而崩潰。一天,她起得很早,穿了衣服,吃完了早餐,等著搭我的車出門。結果她媽媽來一句:"恩,你今天表現得很好,不像以前那麼不聽話了。"
你想,這樣的話算是激勵、肯定嗎?這時孩子根本不會覺得這是一句表揚,感受到的只有言語間的責備。之後也再沒看她起那麼早了。
我們在肯定孩子時,不要翻以前的舊賬,除了強化他們的負面情緒,沒有任何益處。
3、表達責任義務的強化行為
我的寶寶三歲了,吃飯的時候總是要喂,當我鼓勵她自己吃完時,家中的長輩有時會多加一句:"寶寶太棒了,以後也要自己吃完才行啊!"這時孩子會立刻探測到這不僅僅是一句表揚,而且還對她提出了要求。於是乎,她下次還是會照常要喂飯。
當大人在鼓勵孩子做某事時,最好是純粹地去肯定孩子正向的行為,發自內心的表揚,不附加任何批判和責備,這樣在孩子的大腦中才會將這種正向行為和激勵聯繫在一起。
如果父母總是用這種激勵陷阱,孩子將會體驗到一種疏離感,覺得父母的愛與肯定是有條件的,並且難以達到的,這樣不僅不會促進孩子的正向行為,反而會讓他們沉溺於自己的不良行為和習慣,慢慢變得麻木。
那麼在知道什麼是激勵陷阱之後,最為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強化去激勵孩子的正向行為呢?
03如何避開激勵陷阱,更好地強化孩子的行為?
第一,父母做好榜樣
每一個孩子都是從他的父母身上去習得如何各種行為能力。比如當孩子觀察父母如何說出自己的名字時,孩子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迴路就開始想像自己的嘴唇和舌頭的位於相同的位置。
當孩子看到父母沉著冷靜地解決問題時,那麼他的大腦也會想像自己的也是這麼做的。這就像一面鏡子,看到什麼就反射什麼。
如果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就要給孩子提供可以模仿的好的行為榜樣。如果一個孩子從父母那裡聽到的都是悲觀的言論,那麼無論多麼努力的培養他們樂觀的態度,結果都會收效甚微。
因此,如果你覺得孩子應該享受生活並且保持快樂,那麼請開始享受生活給你帶來的各種美好時刻。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有責任做好孩子的學習榜樣,在做好榜樣的同時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提升自己,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
當然,做更好的自己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展示自己完美無缺的一面,沒有人可以做到盡善盡美。我們盡量不要隱藏,是什麼樣子就表現出什麼樣子。孩子同樣需要學習怎麼去處理負面的情緒。
第二,強化積極行為
強化意味著獎勵,當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後,我們可以給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作為獎勵。當孩子感覺到被獎勵時,在大腦的控制區域會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
多巴胺會讓孩子將已經完成的行為和滿足感聯繫起來,這種愉悅的感覺會促進孩子更多做出正向的行為。
剛剛我們講到了獎勵機制中的陷阱,作為家長,我們再避開那三種激勵陷阱的同時,還要注意以下三點:
1、盡量不要物質獎勵,以情感獎勵為主
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家長說:"你這次考得好,爸爸就給你買模型飛機。"所有的物質獎勵都是家長能想到的最便利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恰恰是最不可取的。
因為當你給予孩子物質獎勵的時候,其實是在傳遞一個信息:一切都是可以用物質和金錢來衡量的。
在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寫的《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的書中,關於物質獎勵的描述是這樣的:
如果孩子表現良好,你給他買一個玩具作為獎勵,他就會認為擁有物質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價值,這樣當他大一些的時候,就需要擁有很富哦的東西才能感到滿足。
如果你認為你的兒子或者女兒將來不太可能成為百萬富翁,並且無法做到隨心所欲地購買任何讓他感覺特別或開心的東西,那麼你現在的做法很有可能正一步步把你的孩子推向低價值感和不快樂的人生角色中去。
即使你確定你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會生活優裕,使用物質獎勵仍然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因為這種獎勵會使孩子的學習正向行為的速度更慢一些,並且使他無法理解親情或互助的價值。
所以我們在選擇獎勵方式上一定要慎重,相對於物質獎勵,花時間去陪伴孩子,可能會讓孩子收穫更多。在選擇獎勵時,我們還要多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對於一些孩子而言,最好的獎勵也許是和父母一起遊戲或者一起閱讀。
2、獎勵一定要及時
我們都知道,做出行為與得到獎勵的間隔時間越短,獎勵就越有效。因為我們的大腦會迅速的將這兩種行為關聯起來。
如果你的孩子乖乖地將玩具收好,而卻遲遲得不到肯定,則會大大削弱他們再次積極主動收拾玩具的動力。
當然有時立即給予獎勵並不容易,我們還可以試著將目標分解,分多次獎勵作為回報。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一個星期,那麼我們可以做一個表格,每次孩子完成任務後就在表格中畫一個笑臉。
這樣一來,我們不但可以讓孩子在每一次正確的行為之後感受到被認可,而且還可以幫助他把這種滿足感分解成一個個更小的、更容易實現的小幸福。
3、當孩子比過去做得更好時
一個孩子的成績從60分提高到70分也許不難,但是要從80分提高到90分就相當困難了。但是只要我們孩子有所進步我們就要及時地予以肯定。
如果一個人能一夜之間改變,那真的是太好了,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何況是孩子。
不論是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時間一點一滴地去引導去積累。只要孩子有所改變或者進步,我們都應當予以鼓勵,而不是附帶著指責或者更多的義務。
寫在最後
當我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者是行為習慣很差的時候,家長不要粗暴簡單地去對待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和關心,跟他們一起去解決,一起去成長。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我們自己的一次成長。讓我們學會正確的獎勵機制去不斷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讓他們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逆境。